官网首页 学校新闻 标志歌曲 经典作品 逻辑思维 隽永校情 毕业留念 校园文化 军训演讲 影视在线
网视首页 译制影片 学者讲堂 人物访谈 青年论坛 微课讲坛 校园拍客 行观天下 获奖影视 立体平面
您当前的位置网视首页 > 教育评述 > 传统美德让位,现代“孔融”不让梨

传统美德让位,现代“孔融”不让梨

  演播室: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网络电视台的教育评述。

  我是主持人:彭婷,王新亮

  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为:传统美德让位,现代“孔融”不让梨

  甲:你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乙:当然记得,这可是在咱们中国流传了千百年的美善故事,故事的意义在于鼓励孩子从小要懂得恭敬谦让,中国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中还专门记载说:“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甲:小时候听过的故事你到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正说明了这些故事的影响力不可小视。的确如此。本来孔融让梨所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德一直都不存在争议,但这几天一道被老师判错的小学语文试题却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乙:这件事我也听说了,起因是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就是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张试卷由孩子的父亲发现后,拍成了照片传到微博上,随即被大量转载,一时间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甲:现在的许多事往往让人大为不解,本次事件中,舆论关注的焦点不是落脚于传统美德该怎样更好地在下一代身上继承和彰显,而是近乎一边倒地“力挺”小学生说“真话”没有错,抨击老师把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判错本身就不对。

  乙:其实,很快就有人发现这道题是一道逻辑思维题,因为孔融让梨,我是孔融也只能让梨,如果我不让梨不符合逻辑联系,所以老师判错是对的。而如果题改为“孔融是我”,那就没有标准答案了,甲可以让,乙不一定让。

  甲:遗憾的是,这样的理性声音被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得严严实实,大家都一窝蜂地把口水喷向了这位老师,喷向了教育界。当然,让小学生答这样的逻辑联系题,显然是难了点,社会舆论却都没有看出这道题的问题在出得难了,而不在判错。但舆论只要逮住机会便大肆攻击现今的教育问题。

  乙:的确,现在的教育是大有问题。但问题恰恰不在此,而在彼。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教人求真,二是教人求善,按照咱们院长的说法,前者是教人成才,体现的是知识,是科技,是做事,后者是教人成人,体现的是精神,是道德,是做人。但现在的社会舆论却是只管用前者代替后者,似乎只要孩子说了“真话”就好,而且认为说“不让梨”就是真话,说“让梨”就是假话。

  甲:就先以真假来说,孩子四岁就已经有了可塑性,如果家长引导教育的好,为什么不能教育出孩子基本出于真心的让梨呢?也许这样的真心让梨极少,但总是有的吧,既然有为什么就一定要绝对否定呢?

  乙:这让人想起了前几年大地震中的范跑跑,作为人民教师的范某,“临震脱逃”,事后还鼓吹跳命哲学,当时的舆论对范某就是一片的赞扬声,虽不是赞扬他丢下同学不管,但一味赞扬他“敢讲真话”,结果就是把学生护在身下自己却牺牲的教师无人问津,丢下同学只顾逃命的范某成了空前的大红人。

  甲:由此而看,近年来的社会舆论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问题就是用求真来代替求善,而所谓的求真也是求“自私自利”的真,求“贪生怕死”的真,求“物欲情欲”的真;而绝不求“助人为乐”的真,绝不求“勇于奉献”的真,绝不求“精神道德”的真。

  乙:“孔融让梨我不让,”一道简单的小学语文试题无意间拷问了中华美德在现代人的心中价值几何。伴随着现代人物质生活丰富的是精神文明日渐萎缩的不争事实,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大禹治水等一系列教人仁义向善的传统美德都被现代人解构,难怪我们社会现在的道德已经沦落到了这个地步。

  甲:令人悲哀的是,不仅没有多少人正视传统美德丢失的现实,而质疑和指责之声却越来越多。有人指责“孔融让梨”是对个人正当利益的漠视,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尊重,不利于社会发展。有人提议把孔融让梨这类内容剔出教科书,不要让传统道德内容在多年不变的教科书上约束现在的少年儿童。

  乙:这种观点完全是道德虚无主义者,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正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正确引导,老师用一道美德题考学生的逻辑思维,本身虽有问题,但社会用真假替善恶本身则更成问题。而小学教育中语文和德育本来就不分家,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才塑造出了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这又何错之有?

  甲:故事本身并没有错,老师也没有错,孩子的错也不在孩子身上,而所有的错均是现在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丢失,重物质轻道德,重经济轻文化,重眼前轻长远,是非颠倒的例子越来越多,孩子们耳濡目染的是《狼爱上羊》、《伤不起》、流氓无厘头等等低俗流行消费品,传统道德慢慢退化,荣耻不分,甚至以丑为美,整个社会大环境造就了越来越多人是非观的错乱以及自私冷漠性格的养成。

  乙: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类精神境界的提高上,这是人类得以从动物界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内涵。传统美德教育就要从娃娃抓起,如果都重视温良恭俭让的美德传承,会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对老父亲拳脚相加?会有药家鑫犯错之后的“激情杀人”?会有那么多类似的悲剧发生?不管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多少弊端,仍然有其无法替代的育人之功,而泱泱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更不应该在崇尚自由化的现代社会被肢解得一无是处。

  甲: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美善的道德教化人,中外皆然,古今不二。西方有基督教,中国有儒家文化。让我们对现实多一分善意的期待,少几分恶意的揣测,让我们记住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民族的道德楷模,让我们肩负起教育的责任,培养造就出大气正气的栋梁之才吧。

  乙: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甲:再见!


Copyright(c) Modern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地址: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科教园陈北路1号  电话:(029)81555800
版权所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陕ICP备10004154号